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邹宸 宁波鄞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文胜 通讯员 任泽峰

“Alice,希望下一届展会举办前,你能来我们克罗地亚,实地感受一下我们的文化,相信会让我们的合作更上一个台阶!”

5月25日,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闭幕,在展商撤展前,克罗地亚展商Bojan紧紧地拥抱了他最信赖的中方伙伴之一,并向她发出诚挚的邀请。

被Bojan亲切称为“Alice”的,是55岁的吴裕凤。她是鄞州区五乡镇泰悦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也是中东欧博览会上为克罗地亚展商提供服务的“御用翻译”。

图为吴裕凤和Bojan一起接待客商。 张文胜 摄

本届博览会,有近1500家中外企业汇聚在浙江宁波这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相互碰撞思想、探寻机遇、深化合作。

吴裕凤则代表着Bojan一方,每天带着10名工作人员穿梭在展位间,流利地介绍着来自地中海沿岸的黑莓酒等特色产品,无论是面对其他外商,还是面对本地客商,她都能应对自如,举手投足间透着专业。

今年,她的身影和事迹,也在国际社交平台得到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官方账号的转发和推介。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账号转发推介了吴裕凤的事迹

“我们是受克罗地亚参展商邀请,每一届都会过来帮忙,主要帮他们销售产品、对接客户。”吴裕凤告诉潮新闻记者。

每一届博览会,吴裕凤的表现都能赢得外商的交口称赞:“她考虑问题特别周到,经验丰富,总能巧妙营造商务洽谈氛围。”这位克罗地亚商人感慨,每次来宁波,只要找到Alice,从找工作人员到谈合作,都不用操什么心。

多年来,在吴裕凤的助力下,Bojan的黑莓酒逐渐打开中国市场,去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但谁能想到,这位被外商充分信赖的翻译,竟是一位只有初中文凭的社区阿姨?

图为吴裕凤在博览会上与外商交流合影 受访者供图

吴裕凤的英语之路,始于2006年。

彼时,儿子寄宿上学,36岁的她突然有了大把空闲时间。“是不是可以学一门第二语言?”她想了想,决定挑战英语。

从此,她的生活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英语课堂。帮丈夫修理电动机时,她会心中不停地默念刚学的单词;家里的电视常年锁定央视英语频道;翻烂的英语书籍堆起来有近半人高。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想知道自己的英语能力到底达到了什么水平。”为了检验学习成果,2015年,她加入宁波火车站“蓝精灵”志愿服务队,开始为外籍旅客提供翻译服务。第一次帮外国游客指路时,她的手心全是汗,但对方的一句“Thank you”让她信心倍增。

2016年,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上,拉脱维亚参展方急需一名英语翻译。了解到情况的吴裕凤主动请缨,不仅出色地完成任务,还获评“优秀志愿者”。这次经历,也成了她与中东欧客商缘分的起点。

图为吴裕凤获评优秀志愿者的证书。任泽峰 摄

2017年那一届中东欧博览会前夕,她得知克罗地亚参展商Bojan在招募工作人员,一通电话面试后,她顺利入选。从此,这段合作便一届届延续至今。每当博览会临近,Bojan总会发来微信:“Alice,博览会要开始了,麻烦帮我召集几位工作人员。”

8年合作,让两人从工作伙伴变成了老朋友。Bojan会寄来生日礼物,还曾为吴裕凤儿子的婚礼送上8箱黑莓酒,逢年过节双方都会嘘寒问暖。

“更多时候,我感觉我们已经成了家人,Bojan他们来到中国,空的时候都会到我们家里做客,我们会交流各自的文化,商讨更多合作的可能性。”吴裕凤表示。

克罗地亚展商到吴裕凤家中做客 受访者供图

今年这届博览会召开前,吴裕凤还向Bojan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把更多代表克罗地亚特色的产品带到中国来,比如具有记忆点的文化产品,而不是单纯地只卖酒。听劝的Bojan带来了当地博物馆销售的一款水杯产品,十分具有辨识度,也得到了不少客商的关注。

连续参展、连续服务外商,这个曾经的社区阿姨,如今心里装着一个更大的世界。

“我为什么这么多年坚持学习英语,从事这样一份工作,因为我坚信英语是一座桥梁,它可以连接你我的文化与习俗,去拥抱更多的可能性。”吴裕凤笑着说,“我希望不仅是我,还能有更多人像我一样,积极勇敢地去投入参与中外交流活动,去结交更多‘新老朋友’。”

吴裕凤的故事,就如同Bojan的黑莓酒,初尝或许有些意外,细细品味,却是满口醇香与芬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