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吃过大盘荆芥的人。”在河南,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道出了荆芥的江湖地位。河南的荆芥,如贵州的折耳根、湖南的辣椒、内蒙古的沙葱一样,俨然成为一种地域特色的代表。

上述说法,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当时的都城汴梁(今开封),汇聚了自外地进京的各路人士。他们无论在大饭店还是小吃摊,都能吃到荆芥。久而久之,“吃过大盘荆芥”便成了称赞某人到过都城、见过世面的代名词。

事实上,荆芥在古代的广泛使用以及其药食两用价值,从魏晋时期到清代都有古籍记载。充满智慧的先民们,早在近千年前就挖掘出了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杀菌消毒等功效。

人们食用荆芥的习惯,也自古传承至今。河南人对荆芥的独特钟爱,从史书中的痕迹延伸到日常的一餐一饭里。吃着荆芥长大的河南人,对荆芥远不止食物层面的偏好,更寄托着对家乡饮食文化的传承和认同。

在异地打拼的河南人王女士告诉九派新闻,因想念荆芥的味道却不得,只好在自家花盆里种起荆芥。大约一两个月后,荆芥便成熟。一闻到那股熟悉的味道,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好像所有过去的记忆都鲜活起来。”

凉拌荆芥。图/央视美食节目《三餐四季·河南篇》

【1】古人的荆芥智慧

荆芥,唇形科荆芥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河南方言中又称“西番芥”。据传,荆芥原产于伊朗地区,随着古代波斯人的贸易活动传播到中国,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中国,最早食用荆芥的地区应该是四川蜀中一带。魏晋时期,华佗的弟子吴普在《吴普本草》中记载:“假苏一名荆芥,叶似落藜而细,蜀中生啖之”。在重油重辣的饮食环境中,四川人可以生吃荆芥,可见其无需繁复加工的自然风味。

到了北宋年间,商业繁荣,人员往来密切,荆芥被带到了都城汴梁(今开封)。自外地进京从政的、行商的、赶考的或是游玩的各路人士汇聚在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无论在都城的大饭店还是小吃摊,各地人都能吃到荆芥这道独特的小菜。久而久之,“吃过大盘荆芥”,便成了称赞某人到过汴京、见过世面的代名词。

荆芥的另一作用,也被充满饮食智慧的北宋先民挖掘。据考证,当时都城的人们爱吃鱼脍(即生鱼片),但淡水鱼所含的寄生虫多,为解决这一安全隐患,开封人想到了采集荆芥叶进行杀菌消毒。

无论怎样的用法,荆芥广受古代食客们的喜爱。如宋朝苏颂在《本草图经》写道,“今处处有之,叶似落藜而细,初生香辛可啖,人取作生菜”,其中还提及了荆芥新品种的发现,即“胡荆芥”与“石荆芥”。

到了元代,《饮膳正要》作为中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其中“乳母食忌”中有一方,“凡初生儿时,用荆芥、黄连熬水,入野牙猪胆汁少许洗儿,在后虽生斑疹、恶疮,终当稀少。”

该书也介绍了一道食疗药膳“荆芥粥”的做法,注明可用于治疗中风等疾病。元明之际的食疗家韩奕所著《易牙遗意》,还收载了“荆芥糖”这味药膳。

时至清代,吴其濬所撰的《植物名实图考》中,才有了河南“固始种之(荆芥)为蔬”的记述(注:固始县,今属河南信阳市管辖)。

【2】吃着荆芥长大的河南人

荆芥与河南的深度绑定,从史书中的痕迹延伸到日常的一餐一饭里。

“没有吃过河南的大盘荆芥,那都不算来过河南。”豫剧表演艺术家小香玉曾笑称,荆芥,河南人桌桌都有,家家都爱吃。

荆芥在河南的传播之广、所受喜爱程度之深,每位河南人都心照不宣。尤其到炎炎夏季,荆芥更被河南人视为面食的灵魂。一碗捞面条,加点蒜泥,再撒上荆芥,方是滋味。

河南人为什么如此爱吃荆芥?既因其独特的风味与食用价值,也和当地的气候环境、饮食传统等因素密不可分。

荆芥又名假苏、姜苏,还有个学名叫“疏柔毛罗勒”。它是罗勒的一个变种,可作为香料使用,也可以入药。对于荆芥的独特风味,《吴普本草》中写道:“曰苏、曰姜、曰芥,皆因气味辛香。”

口感清爽,却不像薄荷那样浓烈和刺激,这是荆芥自带的挥发油成分使然。在容易食欲不振的夏季,荆芥能为人带来清香可口的味觉体验。

气候适宜、种植简单,也是河南的家家户户都能吃上荆芥的原因之一。中原一带为温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为荆芥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夏季高温多雨时,荆芥长得尤其迅速。

作为一种喜温的速生叶菜,荆芥的环境适应能力强,栽培容易。在田间地头或自家菜园撒一把种子,从播种至开花只需60天左右。等到吃的时候,掐掉一茬嫩叶,不久又会长出新的一茬。

吃着荆芥长大的河南人,也把荆芥融入了日常生活里。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荆芥已经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河南喜好面食,在捞面或凉皮里加入荆芥,可起到提味增香的作用,也可搭配荤菜来解腻,又或是用荆芥做家常烙饼、煎饼。

荆芥也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对河南人而言,食用荆芥不单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对家乡饮食文化的传承和认同。

对出门在外的河南人来说,每当吃到甚至闻到荆芥的味道,都能唤起曾与家人、老友围坐着吃饭的温暖记忆,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牵挂。

【3】食物之外,荆芥承载的乡情

近日,九派新闻采访到两位身在异乡的河南人,她们都因为想念荆芥味道而不得,只好在自家花盆里种起荆芥。

信女士的老家在河南周口,她与丈夫认识于北京,成家后到河北生活。每年夏天,信女士一家人回到河南老家,都会吃荆芥。

今年因事尚未回去,又十分想念荆芥的味道,信女士就网购了荆芥种子,在自家阳台尝试种植。“摸索着种的,按印象中(小时候家里老人)的种法”。

初次尝试种荆芥,信女士将其视如珍宝。“精心呵护,怕吃不着,重新种又得等很久。”她种起来才发现,荆芥对土壤有要求。起初,她用的营养土栽培,但长势不太理想,后来换成园土有所改善。

为避免缺水导致枯萎,播种后要勤浇水。刚开始小苗长得慢,长出四五片叶子后开始迅速生长。约两个月后,荆芥成熟,信女士一走到阳台就能闻到香味,那是她记忆里在老家吃过的味道。

如今,信女士每次想家都会吃点荆芥,吃到时,“很开心,很激动,我们大河南的特产”。她也会跟家人视频通话,让远在老家的母亲看看她种的荆芥,也让母亲放心——女儿在外面能吃好。

自己吃之外,信女士也给河北的家人、邻居、同事分享荆芥。“他们之前没吃过,吃一次就上瘾了。”

她的丈夫作为河北人,此前从未听说过荆芥。吃一次后,便回味无穷。每年信女士回娘家,她的丈夫都充满期待,因为又有机会吃到河南的各种特色美食。“我们之前回河南的次数比回河北还多。”信女士说。

同为河南周口人的王女士,一家人定居武汉已18年。“每年夏天,我们在河南长大的人,都离不开大蒜和荆芥。”

事实上,年轻时期的王女士,吃着母亲种的荆芥,并未过多在意。小时候在老家,母亲让她去地里掐点儿荆芥,她不以为然。但没想到,“生命里曾经吃过的东西,都在经常陪伴你”。

随着年龄增长,王女士逐渐想念起荆芥的味道。但在城市里生活,只能在花盆里种点。她准备好土壤,撒上种子,上面再覆盖一层松软湿润的优质土壤。“荆芥好活,种子生长起来容易,生命力很强”。

播种后,王女士的花盆里慢慢发出两个小芽儿,随着天气变暖,生长越发迅速。大约一个多月后,已经能上餐桌,掐掉一茬又长一茬。近些年,王女士每年都会种几盆荆芥。

王女士种的荆芥。图/受访者提供

“种的时候,只觉得它是荆芥;准备吃的时候,闻着味道,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好像所有过去的记忆都鲜活起来。”王女士隐约记起,小时候在田间地埂旁干农活的时刻,以及每餐饭用来点缀的荆芥。如今,她时隔多年再吃到童年的味道,“感觉到精神特别丰盈”。

【4】荆芥的药食两用

除了作为面食或汤品的点缀,荆芥的经典吃法,还有单独凉拌或者拌黄瓜皮蛋,也可以加入面粉蒸食、加入馅料炸制。

不过,近年餐饮界掀起一股荆芥新吃法的风潮。河南本土某茶饮品牌推出了特色饮品“荆芥柠檬茶”,并将产品命名为“汴京梦”。该品牌的另一款饮品“荆芥汽水”,甚至将河南人对荆芥的眷恋和情怀作为卖点之一,“大口喝下,故乡记忆涌动”。

今年5月,河南一乳业品牌还推出了新品“荆芥青瓜酸奶”。据品牌方介绍,该产品的研发灵感,来自“荆芥+黄瓜”的经典搭配。此外,荆芥的创意吃法,还有荆芥汉堡、荆芥啤酒、荆芥炒酸奶、荆芥冰淇凌、荆芥抹茶蛋糕等。

更鲜为人知的是,嫩绿的荆芥,不仅能当作蔬菜食用,也可经过炮制入药。关于荆芥的药用价值,在不同古籍中均有详细记载,只是多以“假苏”之名。

《神农本草经》里,荆芥则被列为中品药,兼具滋补与治疗作用。据唐代《新修本草》,“假苏:此药,即菜中之荆芥是也……先居草部中,今人食之,录在菜部也”(即从草药类归入蔬菜类)。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白话手绘本)》中,荆芥作为一味药材屡次出现,如“荆芥穗”“荆芥根”“炒荆芥”“荆芥汤”等。此书“四时用药”部分写道,“春月宜加辛温之药,如薄荷、荆芥之类,以顺应春月上升之气”。

“荆芥”作为中药的属性,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中也有体现。《西游记》中有一首用九味中药名集成的诗。其中一句为:“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红楼梦》里写,宝玉的丫鬟晴雯生病时,请来的大夫开出药方:“上面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面又有枳实、麻黄。”

荆芥的功效如何,据《本草纲目》记载,其可用于“祛风热头痛”,另对于风湿者,“秋后作枕及铺床下,立春去之”。

河南省中医院膳食营养科副主任李倩倩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表示,用作中药的荆芥,是经过炭炒或者生用的(生用指采摘后去除杂质、晒干使用,未经炮制),基本功效是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经炮制后,荆芥额外增加一个止血的功能。

也就是说,荆芥作为药材,多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或者麻疹、疮痈等疾病。“用于预防感冒时,可搭配银花、连翘等药材使用。”李倩倩介绍,从现代药理学来讲,荆芥有一定的抗菌功能,可辛散、解热,增加汗腺分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过,她同时强调,使用荆芥这味中药时,应注意症型。表虚自汗、阴虚头痛者,一般是忌服的。

关于荆芥入药的副作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李欣也曾表示,荆芥作为一种中药材,是具有一定药性的。长期过量服用,可能会加重人体肠胃负担,导致人体出现腹痛、腹泻以及便溏等不适症状。尤其3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建议多吃荆芥。

九派新闻记者 胡冰月

编辑 王佳箐 肖洁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