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交替,温差增大,脑血管病随之进入高发期。不少老人听说换季时血管容易“闹脾气”堵塞,而输液“冲洗”血管能活血化瘀、预防脑梗,于是扎堆到医院、诊所静脉输注降低血液黏度的药物。

今年80岁的李女士听朋友说到诊所可以输“防脑梗”药,想到自己前两年突发过一次脑梗,最近时不时头痛,便想着下次朋友去时一起输液试试效果。此前,还有医生讲述老年夫妇结伴到医院脑科门诊要求输液“冲血管”,在询问下才说身体状况很好、并无不适,只是近期准备外出游玩,怕在旅行途中脑梗,所以提前输液预防。

“换季输液,不仅不能预防脑梗,还有一定危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孙永安提醒,用来“冲血管”的药物确实有一定活血化瘀功效,但目前尚无任何循证医学证据能够证实,定期“冲血管”有助防脑梗。他强调,脑血管疾病虽有一定季节性特征,但其发生如同“多米诺骨牌”,背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吸烟等多个推手,是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输药治标不治本。

不仅如此,盲目输液还隐藏着多重健康风险。患者接受正规检查后,医生会根据结果开具最适宜的治疗药物,而输液药物成分“一刀切”,容易增加心脏及肝肾负担,引发过敏、心衰甚至休克等问题。

输液时药物有刺激性,或操作不当、发生污染等,还有可能造成静脉炎,引起局部红肿、疼痛、发炎等。对于心肺功能较弱或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来说,静脉输注液体量过大或过快,会造成心脏负荷增加,导致血压升高、胸闷气短,严重时诱发急性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孙永安强调,如果处于脑梗急性期,输入一些符合患者病情的改善循环的药物,对于病情会有一定帮助,但一般不超过两周。如果为了预防来输液,输入的药物很快就会被代谢,不可能起到长期预防作用。同时,输液的药物一般比口服的药物贵,也会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科学预防脑梗,要从日常生活做起。

健康饮食是基石。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包括新鲜果蔬、豆类、全谷物、鱼类、低脂奶制品等,减少高糖、高盐、高脂及加工食品的摄入。

规律运动不可缺。保证每周150分钟的运动时间,可选择慢跑、游泳、骑车、打太极拳等运动,提高血液循环效率、增强心肺功能。超重或肥胖人群,严格控制体重,减肥有助于改善血压、血脂、血糖水平,降低脑梗发生的几率。

规范用药很重要。已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遵医嘱用药,控好血压、血糖、血脂等。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既往出现过心梗、脑梗,有家族史,患其他基础疾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人群,在季节更替时要特别注意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季节更换时候血压容易波动,寒冷时候血管容易收缩,因此要给予相应的处理。

判断是否发生脑梗,牢记“120”口诀:“1”看一张不对称的脸,检查是否口角歪斜;“2”查两只手臂是否都能抬起;“0”代表聆听讲话是否清晰。

孙永安提醒,脑梗一旦发生,必须立即治疗。若出现突发性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需尽快就医。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在救护车到来前,让患者平躺或侧卧,头部歪向一边,避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尽量到有溶栓或者血管内治疗条件的医院进行诊治。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