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学中 通讯员 何思源

在扶沟公安队伍中,有一位如螺丝钉般默默坚守在一线的民警。她步履匆匆,常握工作笔记与宣传页;她笑容温暖,熟稔街坊姓名;她眼神坚定,善解邻里纠纷。扎根基层二十载,她以真心、耐心、爱心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她就是扶沟县公安局桐丘派出所民警宁亚丽。

宁亚丽,女,汉族,本科毕业,2005年参加公安工作,曾获个人嘉奖。从包屯派出所到情指中心,再到如今的桐丘派出所,岗位在变,但她“群众之事无小事”的赤诚初心从未改变。

情系群众,做嘘寒问暖的守护人

夏日午后,树荫下的大娘们正闲话家常,一抹藏蓝身影悄然走近。“哟,亚丽来啦!”大娘们热情地招呼着。宁亚丽额头布满细密的汗珠,后背的制服已被汗水浸湿,臂弯里的反诈宣传单却格外醒目。

“正好大伙儿都在,给您几位提个醒。”她顺势坐在小马扎上,手指着宣传单上的案例,声音清亮又认真:“前两天邻县有位大爷,接到电话说买的保健品能退费,稀里糊涂就转出去不少钱。记好了,凡是陌生电话提钱、要验证码、让点链接的,甭管说得有多好听,直接俩字——‘挂了’!”

王大娘耳背,宁亚丽特意凑近些,放慢语速重复:“天上不掉馅饼,地上净是陷阱,您的养老钱、看病钱,比啥都金贵,可得看好了。”见老人点头记牢,她起身说:“我去瞅瞅陈大娘,她腿脚不利索,听说要买药,我不放心,去提醒她一下……”说罢便匆匆离去。

这样的场景,在宁亚丽的日常工作中早已是常态。她的警民联系卡,被不少老人用透明胶带贴在电话机旁;她的手机号,成了街坊们手机里“随叫随到”的快捷键。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嘘寒问暖守护人”的承诺。

心连邻里,做定纷止争的解铃人

“宁警官,您可得评评理!他垒墙占了我家半尺地!”桐丘派出所接到一起棘手的邻里纠纷报警。辖区居民杜某与张某,因房屋后墙“滴水”宽度及垒墙位置争执不下,冲突激烈。社区民警宁亚丽接报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彼时,双方情绪激动,面红耳赤地争吵不休,矛盾一触即发。宁亚丽迅速稳控局面,凭借丰富经验防止事态扩大。她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细致分析矛盾根源,精准找准纠纷症结。

为彻底解决问题,宁亚丽深知不能敷衍,必须让双方信服。她邀请熟悉情况的村干部参与调解,还亲自带着工具到现场测量。烈日下,她认真记录数据、反复比对尺寸,清晰划定了垒墙界线。她公正务实的态度赢得了双方信任,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化解了这起剑拔弩张的纠纷。调解成功后,宁亚丽仍持续跟进,定期回访,关心双方关系修复,巩固调解成果,助力增进邻里情谊。

在她看来,邻里纠纷看似“鸡毛蒜皮”,实则连着群众的“心头事”。二十年来,她调解过宅基地纠纷、噪音扰民、宠物冲突等各类矛盾上千起,每一起都凭着耐心磨、用着真心劝、本着公心断,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她的调解笔记本上,记满了“张三家的树挡了李四家的光”“王五的鸡啄了赵六的菜”之类的“小事”。她甘愿做扎根基层的“解铃人”,闻警而动,以情理服人,守护着社区的和谐稳定。

情暖家门,做纾难解忧的贴心人

2025年8月的正午,阳光刺眼,桐丘街道独居的李大娘正对着身份证领证单犯愁——她腿脚不便,去派出所领证简直难如登天。此时,宁亚丽在整理新到的身份证时看到了李大娘的名字,当即揣上证件出门。

敲开李家大门,李大娘正坐在小板凳上捶腿,见她来了,眼圈一下子红了:“亚丽啊,我正愁咋去派出所呢!”

“您腿脚不好,我多跑两步算啥。”宁亚丽扶老人坐下,仔细核对证件信息,又检查起家里的电线插座:“大娘,这插座有点松,我找电工来修,别出安全问题。”她把防骗手册放在老人手边:“上次说的骗子招数还记得不?”见老人点头,才笑着道别:“有事随时打电话,我下班路过常来看看。”

一张身份证,一次暖心上门服务,承载着宁亚丽对群众需求的敏锐察觉与及时回应,更饱含着她的细致关怀。这只是她“上门服务”的一个缩影。她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情排忧解难,将服务送到家门口,把关怀融入居民心坎上。一次走访时,宁亚丽见周大爷对着手机犯愁,原是不会操作完成养老认证。她搬来板凳,手把手教老人下载APP、操作人脸识别,折腾半个多小时才完成。之后,她特意用大号字体画了操作流程图,标清步骤,还写下手机号,叮嘱老人有问题随时联系。周大爷捧着流程图,红了眼眶:“你比亲孩儿还周到,这图得贴墙上,看着踏实!”

从警二十载,宁亚丽没破过惊天动地的大案,没获过耀眼夺目的殊荣,只有一本磨得卷边的笔记本和群众口中那句亲切的“亚丽”。当被问起坚守基层的动力,她总会笑着说:“群众的事,解决一件,心里就踏实一分。”这句朴实的话语,生动诠释了一名基层民警的担当。她在平凡岗位上执着坚守,守护着一方安宁,温暖着社区的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