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在肚脐处开 1 厘米小口,就能完成胆囊切除,术后几乎看不见疤痕,还能快速康复。” 近日,南方医院肝胆外科(惠侨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孙世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 “单孔微痕”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据了解,这项微创技术正为有胆囊疾病困扰,且注重体表美观的患者,带来健康与颜值兼顾的新选择。

孙世波副教授(左一)手术中

1 厘米小口破解 “术后留疤” 难题

胆囊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成员,负责储存和浓缩胆汁。可一旦胆囊 “闹脾气”,出现结石、息肉等问题,就可能引发反复腹痛、恶心呕吐,严重时还会导致感染甚至癌变。胆囊切除手术,是治疗这类良性疾病的主要治愈手段。

随着微创技术发展,胆囊切除术已从传统 “多孔” 迈入 “单孔微痕” 时代。孙世波副教授解释,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需在腹壁开3-4个1厘米左右的小切口,术后会留下多处疤痕;而 “单孔微痕”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SILC),仅需在患者脐部创建一个1厘米的微小切口,通过超细镜头和专用器械,经这一单一通道完成手术。

“脐部是天然的‘隐蔽部位’,术后疤痕会随着皮肤褶皱淡化,几乎看不出来。” 孙世波副教授强调,这项技术不仅创伤更小、恢复更快,还能满足患者对美观的需求,尤其适合年轻人、飞行员、演艺工作者等对体表形象要求较高的群体。

“单孔微痕”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案例

术后 6 小时进食,1-2 天即可出院

除了美观,“单孔微痕” 手术的疼痛感也远低于传统术式。孙世波副教授分析,传统三孔腹腔镜手术的上腹部切口,会贯穿损伤腹直肌、腹内斜肌等腹部核心肌群,术后患者起床、躺卧时,牵扯受损肌肉会引发明显疼痛,甚至因惧怕疼痛不愿活动,延缓康复。

而脐部切口有天然优势:既避开了腹部核心肌群,实现 “零肌层贯穿”,又位于腹壁神经分布最少的前正中轴线上,对神经的刺激极小。“利用这一解剖特点,手术能将创伤和痛感降到最低。” 孙世波副教授说,临床数据显示,患者术后 6 小时就能进食并下床活动,1-2 天即可办理出院,大幅缩短了恢复周期。

孙世波副教授与患者

“器械打架” 导致手术未广泛开展

尽管 “单孔微痕” 手术优势显著,但目前并未在临床广泛普及。孙世波副教授直指核心痛点:“手术器械在单一切口内互相干扰,难度大幅增加。”

他形象地比喻:“腹腔镜镜头和操作器械都挤在脐部的狭小空间里,就像用手同时拿几根筷子,很容易‘打架’,难以精准聚焦病灶。” 为了避免器械冲突,部分医生可能会将脐部切口扩大到 3 厘米左右,可这样一来,创伤不仅没比传统三孔手术小,还可能破坏脐周血运,增加切口愈合不良的风险。

因此,孙世波副教授提醒,有手术需求的患者需谨慎选择:“一定要找有专业经验的医疗机构和外科医生,警惕社交平台上的过度宣传,避免因技术不达标影响手术效果。”

机器人辅助手术

机器人辅助破解难题!复杂病例也能 “微创 + 美观”

针对单孔手术的技术瓶颈,单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给出了新解决方案。孙世波副教授介绍,对于腹腔重度粘连、胆囊三角充血水肿,或合并胆囊管多发结石等复杂情况,单孔机器人手术优势明显。

“机器人的可弯曲操作机械臂和可弯曲镜头,能重建手术三角,有效避免‘器械打架’的筷子效应。” 他进一步说明,机器人还具备 3D 手术视野和术者震颤消除功能,能让操作更精准、更安全。

如今,“单孔微痕” 腹腔镜技术正不断成熟,既满足了患者对健康的需求,又兼顾了对美的追求。孙世波副教授表示,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优化,这项 “医学与美学兼顾” 的手术,将帮助更多胆囊疾病患者,在治愈病痛的同时,不留遗憾地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