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丁丽华在诗歌教学中与学生互动。云南日报通讯员陈卓/摄
“月亮照在我的脸上,星星跑到我的眼里”——当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三年级的哈尼族女孩白歆雅用稚嫩的笔触写下《月亮》时,她没想到自己的第一首诗,就被收录在2025年5月的“艺术云南”公众号上。
“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就是诗。”在元江第三小学桥头小学,元江诗歌小苑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带着孩子们追月亮、看星空。这样的引导让白歆雅发现,月亮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意象,写在诗歌里就成了可以倾诉的对象。
“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这句话来源于公益组织“是光诗歌”,元江诗歌小苑志愿服务队的发起人丁丽华被这句话深深打动。“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理念带给元江的孩子们。”丁丽华说。元江诗歌小苑志愿服务队自2024年10月成立以来,以“诗歌走进青少年”为主题,持续为全县乡镇中小学三至八年级的孩子开设公益讲座。如今,这支公益团队已经发展壮大到90人,包括本地诗人、教师、文学爱好者等。“我希望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给孩子们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志愿者李兰来自新疆,在元江旅居的日子里,她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认真准备着每一次进校园活动。
8个多月时间,50个班级、27场公益讲座,元江诗歌小苑志愿服务队的足迹遍布元江多个乡镇,2000多名学生用心中的诗意描绘着家乡的美好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冬天的树上挂着那么多青色的小灯笼”“最爱我的奶奶去给我摘星星了”“当我们读书时,小鸟在唱歌”……
在甘庄街道三家村的古树下,元江县着力打造的艺术家第二居所——元江诗歌小苑建设项目已近尾声。三家村是茶马古道元江往东的第一个驿站,千年荔枝树、桑树、高山榕、红椿树群落散布四周,整村原生建筑保留面积占80%。
当诗歌小苑与和美乡村建设同频,乡村文化振兴便有了可触摸的载体。青石板、青瓦房、古驿道、橘树林……诗歌小苑将成为一个开放的、供文学爱好者和公众阅读的文化空间,不仅是元江艺术作品创作、展示的基地,也将是中国文学名家作品展示阅读的工作坊。“在各方助力下,我们想把公益讲座与诗歌研学结合起来,通过诗歌活动引流,既让孩子浸润书香,也让这里成为更多人的‘诗和远方’。”丁丽华说。(云南日报 记者杨茜 通讯员陈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