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距离河北省河间市市区30公里的卧佛堂镇,此时天已大亮。卧佛堂第一初级中学副校长刘胜娟正穿过乡间小路,朝着学校出发。7点钟她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办公室。早七晚九,学校的教师都摸清了她的上班规律。

2000年的秋天,刚走出师范院校的刘胜娟踏上小学的讲台,2004年来到卧佛堂一中,从此扎根在这里。“我父亲也是一位人民教师,很受学生尊敬。他让我从小就觉得,教书育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刘胜娟说。

在学生眼里,刘胜娟很有爱心:刚入校的学生吃不惯食堂饭菜,又因为想家大哭,刘胜娟带着他们下馆子;学生在2015年考入唐山师范学院,却因家庭经济困难打算放弃学业,刘胜娟第一时间联系唐山师范学院的教师,共同为这名学生想办法,又领着这名学生办了银行卡,自费给卡里打了3000元,帮助她顺利走进大学……

就像春燕衔泥般,刘胜娟将点滴关爱垒成温暖的巢穴。对待学生,她有自己的一套法子,“关心是对他们的爱,严格也是对他们的爱。宽严相济才行。”

刘胜娟上课“绝不凑合”,她的课堂,是学校师生公认的“灵动课堂”。在她的语文课堂上,传统教学模式被彻底打破,学生们时而化身小老师讲解课文、时而用飞花令来唱和诗词、时而用接龙游戏来记忆词语……热烈的掌声常常穿透教室的玻璃窗。

“我爱琢磨,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刘胜娟认为,灵动的课堂应该有歌声、掌声、欢笑声。

她还专门准备了一个“记账本”,记着学生的“欠账”。在检查学生的功课时,每人每节课有两次机会,如果两次没有答对问题就要记下名字来,等待接受惩罚,惩罚便是唱一首校园歌曲、背一首古诗词等。

刘胜娟自己也不例外,如果学生发现她念错了字或是写错了字,她也要接受惩罚。“学生们对我说的每句话都听得极为认真,吹毛求疵般想让我的名字也落在记账本上,好让我给他们展示才艺。”刘胜娟说。

“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她安排教育教学研究、课程调度非常严格且井井有条。”毕业班物理教师兼班主任的王敏杰说起刘胜娟,脱口而出的第一个词是“温柔”,在她的印象里,刘胜娟与其他教师讲话时一直是温声细语。

王敏杰清楚地记得,学生到河间市区参加中考体测时,作为班主任的她有些焦虑:卧佛堂镇离市里远,往返得一天,自己的孩子没人管怎么办?“你是班主任,必须陪着学生去。孩子的事情不用操心,我来安排好。”刘胜娟迅速安排其他教师接王敏杰的孩子上下学,解了她的后顾之忧。

刘胜娟就像“救火队长”一样,哪个教师家里有紧急的事,她就给谁代课,一直到教师回来接手。教师也非常信任她,但凡有所诉求,总是去找她帮忙解决。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吝啬付出和努力。”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她对学校教学教研抓得很严格,随时推门听青年教师上课,下课后再给他们作一对一指导。

二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刘胜娟的执着带来了丰硕成果:河北省优秀乡村教师、河间市最美教师等荣誉接踵而至。但最让刘胜娟珍视的,是毕业多年的学生回校看望时的那声“老师”,是每逢佳节如雪片般飞来的问候短信。

刘胜娟希望时间再慢一点,因为她想做的事太多:考了心理咨询师证,想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申报“农村初中班级有效管理策略研究”课题,想加强农村班主任培训管理;想为农村家长多开些“家长课堂”,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

当刘胜娟站在教学楼前,望着操场上奔跑的学生,脸上便荡漾起温柔的笑意。她总是笑着说:“如果真有来生,我还要当老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3日 第02版

作者:本报记者 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