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技能人才?在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近日举办的“同步·同行——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信息技术专业群名师教育教学实践研讨会”上,来自教育界、企业界的名师、专家共同勾勒职业教育的育人蓝图。

研讨会上,学校信息技术专业群名师王浩、吴民、胡志齐从自身实践出发,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育人理念。王浩提出“四心育人”理念。在他看来,“匠心、慧心、仁心、恒心”构成了完整的育人体系。“我们常常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建设。”王浩分享道:“技术再精湛的学生,如果缺乏自信和韧性,也很难在职场走远。”他特别强调“微成功体验”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持续获得成就感的机会,这种正向激励远比单纯的技术训练更能促进学生成长。

吴民的“跨界思维”直指职业教育的结构性变革。基于自身工程师转型教师的独特经历,他指出:“未来职场需要的不是单一技能的操作工,而是能打通多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在物联网专业建设中,吴民大胆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将电子、网络、编程等学科有机融合,“就像物联网设备本身就是一个跨界产物,我们的教育也必须突破学科藩篱。”

胡志齐的“融合共生”理念构建了一个更为系统的教育生态观。“职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与企业、产业形成深度互动。”他创建的“苦花战队”不仅是一个竞赛团队,更是一个小型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相互学习,新老队员相互促进,这种共生关系让每个人都获得超越个体的成长”。

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三位教师都强调教育需要与技术发展同频共振。王浩认为:“教师不必畏惧新技术,而应思考如何让技术为育人服务。”他尝试将人工智能工具引入教学,但始终坚持“技术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的原则。

吴民则更关注技术融合带来的课程重构。“传统按学科划分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技术发展趋势。”他在物联网专业中创新“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将企业岗位需求、课程内容、竞赛标准和职业认证有机整合,这种创新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产业实际需求。

胡志齐特别看重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参与实际项目时获得的成长是全方位的。”他举例——一个简单的助农网站建设项目,不仅能训练编程技能,更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责任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在真实场景中的淬炼是模拟训练无法替代的”。

研讨会最后,与会专家达成共识: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需要构建更加开放、协同的生态系统。中国教科院职教所所长张布和指出:“这个系统应该打通教育与产业的界限,融合线上与线下的优势,平衡技术训练与人文培养的关系。”

北京市海淀区教工委相关负责人强调,要实现这样的愿景,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我们需要更多既有扎实专业功底又有开阔教育视野,既能深耕教学一线又能把握产业脉搏的职教‘明’师。”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需要与技术进步同步,与产业发展同步,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同步。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校与企业、教育与技术都需要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育人新生态。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唯有开放融合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的技能人才。这或许就是本次研讨会带给我们的启发。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16日第15版

作者:本报记者 李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