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技大学以2013年采矿工程专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为起点,依托矿业工程学科12年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以学科建设为引领,聚焦人才培养理念重塑、培养模式创新和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提升,构建“三元协同、四维同驱、双向赋能”核心路径。学校立足南方煤炭资源开发实际,打造适配国家战略、贴合行业需求的地方高校矿业类学科专业升级改造新模式,为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与行业转型升级培育了大批生力军。

理念革新

以战略需求为导向重塑培养内核

面对矿业类人才培养中的困境,学校绿色开采与岩层控制教学研究团队以“学科引领、交叉融合、产出导向”三元协同为抓手,重塑人才培养理念。立足“双一流”战略学科引领性,聚焦深地资源开发重大需求,确立深地矿物资源开采、矿山灾害智能预防与控制等五大核心学科方向;依托“新工科”建设交叉融合性,打破专业壁垒,整合采矿与信息、环境等学科知识,开设资源开采与智能化、智慧矿山建设特色方向,推动“矿业+”多学科深度融合。

采矿工程专业遵循OBE(成果导向)理念,针对南方煤炭赋存复杂特点,明确“培养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艰苦行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目标,构建“本硕博一体+产学研协同”的培养体系,形成“聚焦深地、智能绿色、扎根矿山”的专业特色。

体系重构

以协同创新为路径夯实育人根基

采矿工程专业基于对矿业工程学科教育规律的探索,从课程、教学、师资、平台4个维度构建协同培养体系。设置多学科融合的“矿业+”专业课程模块,将智能感知、绿色开采等前沿内容纳入课程;12年间9次修订培养方案,大幅提高智能绿色相关课程学分占比;推动科研成果服务教学,出版《软岩与动压巷道围岩控制》等行业规划教材4部,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成湖南省首个采矿工程专业知识图谱课程,搭建矿业工程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实现数字化教学转型。

采矿工程专业借助本科生导师制和第二课堂,强化学生工程哲学修养与人文素养培育。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开展“寻根安源煤矿”“走进韶山红色教育基地”等现场教学活动,实现思政教育、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组建“绿色开采与岩层控制”等跨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实施校企双导师制,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和省部级人才14人。与企业共建100余个校企联合培养基地,6个基地获评省级实践创新基地。

实践赋能

以实战破题为核心提升培养实效

采矿工程专业以“竞赛驱动创新思维、项目嵌入实践能力”为突破口,推动学生从“知识掌握”向“实战破题”转变,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构建覆盖各年级的“金字塔型”学科竞赛体系,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全国实践作品大赛等赛事为抓手,引导学生围绕矿业深地攻坚、绿色转型等核心需求开展创新实践。近3年学生获“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奖励28项,150余人次参与竞赛,创新成果直接服务于行业实际需求。

采矿工程专业实施预研项目制度,将矿山复杂实际问题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活教材”。依托部省级科研平台开发实训资源,推动学生深度参与项目研究,积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战经验,形成“问题来自矿山、研究依托平台、成果服务行业”的实践模式。一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80%以上的毕业生扎根云贵湘等中西部矿山企业与科研院所;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煤炭工业“百名优秀青年矿工”、企业技术骨干与管理者、矿业类高校校领导等行业领军人才。

湖南科技大学的矿业工程人才培养实践,不仅为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更向矿业行业深地攻坚与绿色转型持续注入了高质量的人才动能,让“老专业”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焕发持久“新活力”。

(作者:余伟健 吴根水 管青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