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实习生 宋晨曦 深圳报道

2025年8月,深圳特区成立45周年。

回首来时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深圳创造了许多金融市场里程碑:1990年开业开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新篇章、推出了国内第一只上市开放式基金(LOF)、设立中小板和创业板、推进创业板注册制改革......

伴随着特区45载的改革发展,深交所已崛起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力量,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五年前,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正式落地,有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积极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让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截至8月20日,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突破2870家,总市值超40万亿元。其中,创业板企业1385家,总市值超过16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家数占比约九成,近七成公司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创业板集群化发展优势明显,为我国创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贡献。

当前,随着《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发布,深圳综改试点踏上新征程,深交所也迎来的新的历史使命。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资本市场服务新质生产力持续深入,深交所作为“世界一流的交易所”不断强化创新引领作用,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将借助深交所发展壮大,做大做强。

科技创新重构估值体系

随着注册制改革持续深入,以及新一轮技术创新与产业革命推进,对比五年前来看,深交所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8月20日,下同),深交所是市值最高的五大行业分别为电子、电力设备、医药生物、机器人、机械设备,总市值分别为4.67万亿元、 3.97万亿元、3.41万亿元、3.20万亿元和2.76万亿元,均为科技创新产业。

对比五年来深市市值TOP10名单,也能发现科技创新企业市值增长尤为突出。

2020年末,深市市值龙头为五粮液,总市值为 1.13 万亿元,但五年后,宁德时代超过五粮液登鼎深市市值榜榜首,总市值为 1.28万亿元。同期,比亚迪也从五年前的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总市值从5088亿元增至9780亿元,涨幅超过 90%。同时,消费电子龙头立讯精密的排名从第九提升至第七。中际旭创、格力电器新晋入榜,其中,中际旭创总市值从 2020 年末的363 亿元增至目前的3061亿元,涨幅接近九倍。

而同期,平安银行、金龙鱼、顺丰控股则跌出前十行列,只有美的集团保持了市值排名不变,稳居第三位。

“这些表现既得益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复苏,也反映了深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效。”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

深市企业市值结构的巨变,本质是上市公司估值标准体系的根本性重构。”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指出,“过去,市场的估值重心更多放在满足人们生理与安全需求的产业上。这类产业因覆盖广泛的消费场景,形成了庞大的市场基础,因此长期维持着较高的估值水平。现在市场估值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

刘金山认为,“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创新科技企业,公司普遍获得更高的估值认可。这深层反映了经济发展阶段中,消费需求从基础生存向美好生活的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创业板产业结构的变化更加明显。当前,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质效不断增强,科技型企业成为创业板新上市企业的主力,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

具体来看,2020年8月至今,创业板注册制下新上市企业数量577家,总市值为4.64 万亿元,新上市公司分布在25个申万一级行业,均为高新技术产业。

截至2025年8月20日,创业板前五大市值行业分别是电子、电力设备、医药生物、计算机、机械设备,总市值分别为4.67万亿元、3.97万亿元、3.41万亿元、3.20万亿元和2.78万亿元。

从业绩看,2024年创业板1376家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03万亿元,平均营业收入29.29亿元,整体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合计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074.57亿元,平均净利润1.51亿元,较2020年整体净利润增长15.92%,平均净利润增长12%。其中,宁德时代以净利润540亿元登顶盈利榜首,迈瑞医疗以210亿元排名第二。

高研发结出“硕果”

近年来,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发展加速,深交所在更广层面提升制度包容性、支持科技创新的积极信号正持续释放。

2024年,深市研发合计超过7600亿元,较2020年增长近3000亿元,增幅超68%,超过10亿元的公司数量达到119家,较2023年增长6家,其中比亚迪、中兴通讯、宁德时代等7家公司累计投入均超100亿元。

2024年研发投入Top 10榜单显示:比亚迪以541亿元的研发投入高居榜首,同比上升35.68%,总额占营业收入6.97%,中兴通讯以255亿元位列第二,总额占营业收入达到了21.03%。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创新企业占据榜单半数席位,其总研发投入突破490亿元。

作为创新型科技企业,“研发之王”比亚迪2022年和2023年研发投入分别为202.23亿元、399.18亿元,公司近三年累计达1143亿元。公司研发工程师超12万名,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重塑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新格局。

在这背后,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是结出丰硕创新成果的关键。

年报数据显示,深市上市公司有效专利总数超万件。其中,宁德时代首次进入WIPO全球PCT专利申请前五名;京东方连续7年跻身IFI美国专利授权排行榜前二十名,连续9年进入WIPO全球PCT专利申请前十名;中兴通讯持续向ETSI披露5G标准必要专利,有效家族数量稳居全球前五位。

随着新兴产业迸发出强劲活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序幕已经拉开。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084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492087亿元,占比36.5%,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765583亿元,占比56.7%,增长5.0%。

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9%。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4.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6.3%。新能源汽车产量1316.8万辆,比上年增长38.7%;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6.8亿千瓦,增长15.7%;服务机器人产量1051.9万套,增长15.6%;3D打印设备产量341.8万台,增长11.3%。

产业整合加速

近年来,深交所认真落实中国证监会关于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和“科技十六条”“并购六条”等部署,有针对性地丰富资本市场的工具、产品和服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覆盖面和精准度不断提升。

2024年以来,随着新“国九条”和“并购六条”政策落地,市场进一步强化并购重组资源配置功能,企业迎来了新一轮并购重组的宽松周期。

据Wind统计,2024年上市公司披露的重组预案(指所有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交易以及构成重大资产收购的现金交易)合计121单,其中近半数(60单)都发生在“并购六条”发布后。

截至2025年8月,深市上市公司作为买方新增披露了964单并购重组。其中构成重大重组58单, 交易金额合计279亿元。

今年5月,证监会发布最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重组办法》),细化“并购六条”有关改革举措,确定多个首次机制,在创新交易工具、提升监管包容度、简化审核程序等方面作出明确安排,深交所同步修订审核规则及配套指南,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进一步深化。

据了解,《重组办法》建立简易程序,对于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以及运作规范、市值超过100亿元且信息披露质量评价连续两年为A的优质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适用重组简易程序,无需重组委审议,将实现“2个交易日首日+5个交易日审核+5个交易日注册”,最快13个交易日即可拿到审核批文。

据了解,深市在途重组中,已有超过6单项目符合“双A+100亿+不构成重大”、1单符合“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

同时,深交所将申请一次注册、分期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注册决定有效期延长至48个月,同时明确项目注册后,各期股份发行时均应当符合对应条件,但后续发行不再重复履行审核注册程序。通过设置股份分期支付,有效控制上市公司收购风险,充分保障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增加交易黏性。

审核端来看,深交所今年以来受理了21单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收购,上会审核6 家企业的重组项目。较典型的如6月19日,国信证券发行股份收购万和证券的事项获深交所审核通过,成为深市落实“并购六条”、响应证券行业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服务业市场化整合的最新注脚。

从并购标的类型来看,半导体、高端装备等新质生产力领域企业呈现跨行业并购、整合加速、强链补链等一系列特点。

如阳谷华泰(300121.SZ)拟收购波米科技100%股权,标的主营聚酰亚胺(PI)材料,用于半导体先进封装与液晶显示面板,可实现半导体封装关键材料自主创新;友阿股份(002277)现主业为百货零售业务,拟收购尚阳通100%股权,切入功率半导体领域,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加快向新质生产力转型。

国际化、本土化和创新化

在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同时,上市公司主动回报意识也明显提升,分红回购再创新高。

据统计,2024年,深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总额达5753亿元,累计增长41.8%。其中美的集团、宁德时代、五粮液、格力电器、比亚迪、平安银行等6家公司的分红总额超过100亿元。与此同时,深市上市公司披露回购计划768单,计划金额上限合计达1003.39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15家公司回购计划金额上限超10亿元,为广大投资者们注入“强心剂”。

今年以来,已有165家深市公司发布未来三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表示将常态化稳定回报投资者。大部分公司表示,在当年盈利且累计未分配利润为正的情况下,原则上每年都进行一次利润分配,且包含一定比例的现金分红。部分公司还承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进行中期现金分红。

随着 2025年中报季到来,截至目前,又有60家深市公司推出中期分红预案,分红金额超过123亿元。

近期,顶层设计推出《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允许粤港澳大湾区企业“H+A”的政策,意味着深交所向在港上市公司、红筹股等敞开大门。目前办公地在内地,但注册地位于境外的796家港股上市企业有望迎回归A股新机遇,包括腾讯、阿里、小米等万亿市值巨头。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德龙表示,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企业通过在深交所二次上市可以募集资金,进一步推动企业自身发展,赢得更大增长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在港上市企业,深交所将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资标的,也为壮大A股市场带来新机遇。

刘金山指出,面向未来,深交所需承担三大使命:国际化、本土化和创新化,“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亟需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深交所要成为全球化创业交易所,服务企业全球化生产、市场与融资需求,打造全球资本配置战略支点。同时兼顾本土化发展,培育世界一流城市群。”

“深交所要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通过公募REITs等工具盘活存量资产,为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升级提供资金枢纽。”刘金山补充说道。

“深交所的使命不仅仅是服务于上市公司的资金融通,更要突破传统二级市场定位,向前延伸。”刘金山指出,深交所未来要通过建设未上市科创企业储备库,联动私募股权融资,满足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