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观察】

7月26日,由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和菲数中国共同主办的“2025 WAIC人工智能的数学边界与基础重构论坛”举办。在通用人工智能加速演进的时代节点,来自全球顶尖研究院和高校的科学家、教授、学生代表,以及来自全国企业代表齐聚黄浦江畔,共同踏入了一场关于“底层逻辑”的深度追问。
据介绍,菲尔兹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去年9月,菲数中国落户上海市普陀区,在不到一年时间内,菲数中国在数学基础理论研究、顶尖人才学术交流、国际科研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论坛现场,菲尔兹奖获得者冠名实验室揭牌。据介绍,此次落地普陀的两个菲尔兹奖冠名实验室落地——费夫曼实验室(Fefferman Lab)与希钦–吴实验室(Hitchin–Ngo lab),均为西班牙数学科学委员会在菲数中国成立的平行项目实验室。
当前,菲数中国正依托其海外学术网络及“学术-产业-政府”三维合作网络,与上海已有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互补,开展“数学+”计划,重点围绕“数学+人工智能”“数学+气候变化”“数学+金融风险”等战略领域,推动原创性理论突破与高水平交叉研究协同,助力中国在核心科技领域实现自主发展。
此次论坛作为WAIC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思想碰撞的平台,更是上海展现基础研究实力与创新生态的窗口。在学术研讨环节,顶尖学者的洞见为上海的创新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教授指出,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其正确路径必须立足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他指出,当前人工智能虽在工程应用层面有较多突破,但多依赖现有模型与原理。“中国若想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崛起并占据国际话语权,需着力构建自身的基础理论体系,培养相关领域的研究队伍,直击发展的核心要害。”徐宗本教授说。
不少专家对上海聚焦人工智能基础问题表示了肯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次举办数学研究相关的论坛,其释放出的重视基础研究的信号,让广大数学领域从业者备受鼓舞。”徐宗本教授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WAIC论坛上的“人机对抗”与青年结对环节,暗藏上海培育创新生态的深意。丘成桐教授命题的实时推演,展现了上海本土大模型的硬核实力;中外学生跨越国界的学术牵手,则预示着上海正成为全球数学与AI人才的“引力场”。这种“硬核技术+软环境”的双重优势,正是上海作为创新策源地的核心竞争力。
头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演讲。上海普陀 供图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